回到頁首
  前期電子報
98年03月25日 發行 第 8 期 發行人:蘇銘宏
標題圖片生命教育
 
心靈補手謝坤山  
                           文‧圖/日四技資工系三A 楊永輝同學

謝坤山作畫照片  沒有手,該怎麼生活?如何刷牙、洗臉、穿衣服、上廁所?這種來自身心的雙重痛楚,不是常人所能體會的,但是他做到了,謝坤山先生克服了所有難題,以殘缺的身體,挺立在人群之中而且更加耀眼。

  吳鳳技術學院4月7日「吳鳳講座」,邀請到口足畫家謝坤山先生蒞校分享他人生中的信念與經歷。


  十六歲時,因工作誤觸高壓電,使得雙臂和右小腿必須截肢。年僅十六歲的他,堅強的面對這事實,出事沒多久,鄰居對他家人說:只要去夜市或者是路邊蹲一晚,就可以賺到一些錢,但是謝坤山不要,他不想讓自己僅存的尊嚴也失去。


  有一天看他妹妹寫字,他的念頭一閃,我沒有手,也沒有腳,那為什麼不用口寫字,雖然口水浸濕了紙張、歪歪斜斜的字寫著自己的名字,這一刻,他明白了,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道路。


  「不活在別人異樣的眼光裡,也不活在別人兩片薄薄的嘴唇裡,別人一句輕輕的話語,就可以把你重重的壓下。」當時的他,沒有人教導他能夠做什麼,更沒有人教導他可以用口作畫,更沒有人能夠引導他人生的目標,他說:「當一個人想要什麼的時候,那種力量會很大很大。」從那天起,他就與畫筆結下了深厚的緣份,一個人在家進修將近七年,努力不倦的學習提高繪畫技巧,在一次因緣際會下,知曉了一個團體專教殘障繪畫,而進入更高深的繪畫世界。


  遇到的第一個貴人,是當時任教高中的美術老師陳惠蘭,之後才遇到真正指導他的吳炫三老師。一筆一畫是多少的血汗,一橫一豎是多少的痛楚,這一揮毫累積了多少的青春與歲月,他時常講:「不是感嘆自己的過去,而是要當下改變自己的未來。」當年的他不放棄,才有現在的自己。沒有雙手、失去一隻腳、一隻眼(右眼),怎能畫畫?怎麼寫自己的名字?如何自己穿好衣服……這些全在他永不放棄的信念與勇氣下一一克服了。今天他想傳達給同學的就是:碰到逆境永不放棄,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而不怨天尤人。


  「寫的不是悲,寫的不是苦,寫的也不是沒有意義的無病呻吟。寫一種觀念、一個想法,寫出人生遭遇那麼大的考驗,依舊還活得那麼快樂,甚至成為一個快樂的口足畫家。」這是他書中想表達的內容。


  演講最後,謝崑山先生讓同學朗誦「如果你只剩一個眼睛,會不會哭泣?如果你少了一隻腳,會不會悲傷?如果你失去雙手,會不會痛不欲生?要是你同時喪失了一支眼、一隻腳、兩隻手,你還能活的下去嗎?」相信謝坤山先生那種努力並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信念,經過這場演講,已經在同學們心中灑下種子,並且逐漸滋長、茁壯。
 
 
【走過坎坷‧創造快樂】
黃俊銘(Huang Chun-Ming)博士演講「如何創造快樂

                        文‧圖/日四技資工系三A 楊永輝同學

黃俊銘博士演講照片   如何創造快樂?很多人都認為快樂是很難創造的,現代人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讓快樂遠遠的逃離我們。通識教育中心5月5日吳鳳講座邀請黃俊銘博士蒞校講演「如何創造快樂」,讓同學們享受快樂也能創造快樂。


  中山醫學大學校友服務及就業輔導主任黃俊銘博士,小二時母親因憂鬱症自殺,小四時父親因糖尿病併發尿毒症過世,四兄妹成為孤兒,最後伯父拉拔長大,當時大哥不得不由台中一中轉念工專,姊姊從大學日間部轉念夜間部,後來大哥因憂鬱症自殺,當時全家人如果不走出來,整日沉浸在這種不快樂的氛圍中,等於全家人都在慢性自殺中。


  黃俊銘博士始終立誓追求快樂,不要再憂鬱的他,不僅要讓自己快樂、家人快樂,也要讓所有的人都快樂;1999年起他自費300萬元買時段在電台主持快樂列車節目,2003年將空中的快樂節目具體化,成立快樂列車協會,幫助憂鬱症患者及家屬走出陰霾,希望大家都搭上快樂列車駛向美好的前方。多年以來「熱愛生命、讓愛飛揚系列公益活動」,永續提倡:關懷弱勢、健康生活、家庭幸福、創造快樂,不愧為「快樂博士」,黃俊銘博士從全球各界推薦1929位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09年第12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生命關懷是留給自己的,黃俊銘博士說:「人看不到自己的盲點、缺點,只能看到自己的優點。」如果能正視自己的缺點,明白自己的盲點,就能找到生活的樂趣,找回生命的原動力,因著重於觀念,觀念對了,事情也會接著對。在言行舉止上,知福惜福,懂感恩,這就是對人生的一種態度。


  創造快樂不僅僅是態度上、觀念上,更是身體上的健康;身體健康,很多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黃主任因此進一步講解生活飲食上的均衡,及早睡早起的種種好處。他說,現在同學擁有的是健康、是青春,這是同學的資本也是財產;但以身體的肝來講,肝是個沉默的器官,它一直默默承受我們所給予它的折磨,等到最後它受不了抗議時,往往為時已晚,一發病幾乎都是癌症末期了。保健肝臟需要的是B群,所以常熬夜的同學們應該革除這個不良的生活習慣,因為在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是肝臟排毒休養的時期。另外,黃俊銘博士還倡導為我們帶來快樂的十二觀念:「時間千萬要管理」、「情緒千萬要調理」、「問題千萬要處理」、「壓力需要千萬要清理」、「做事千萬要合理」、「做人千萬要合理」、「身體千萬要健康」、「家庭千萬要幸福」、「生活千萬要快樂」、「學習千萬要成長」、「工作千萬要用心」、「事業千萬要發達」,這就是快樂生活的一億兩千萬。


  「痛苦過的快樂,就是所謂的痛快」,用心觀察實相、用智慧觀察真相。黃俊銘博士說,誠信是人最重要的資產,健康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財產,諄諄教誨同學們在人生的過程要保持「停、看、聽」,因為在忙碌的過程中,我們往往給自己的時間太少,但卻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他也教導同學以同理心尊重他人,用不同的角度詮釋、關懷對方。黃博士假日時常到醫院的安寧病房當義工,他有感而發的說:「病人是我們醫師的恩師、學生是我們人生的導師、孩子則是我們的貴人。」找回自己生命的感動,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不要專注於我們所失去的,自艾自憐。最後黃博士用「以進為退、以問代答」的人生座右銘勉勵與會大眾,結束了這場精采的演說。
 
 
薪火相傳 廚德與廚藝
弘光科大餐管系廖清池教授演講
 
                        文‧圖/日四技資工系三A 楊永輝同學

廖清池演講照片  吳鳳技術學院,3月24日「吳鳳講座」邀請弘光科技大學餐管系廖清池教授蒞校演講「小學學歷歷任大學教授的故事」。以他的生命經驗及從事餐旅業的辛酸歷程,勉勵同學勤奮向上。


  廖教授十三歲誤打誤撞進入餐飲業。民國六十二年退伍,離開南投北上求職,卻因飯店大廚削掌屈辱,而立志成功雪恥。他說:「貴人不一定是你的親朋好友,也有可能是你的仇人」。發憤圖強,成功之後的廖清池教授放棄了高薪與退休金,毅然決然踏入了教育界,因為他認為教育是神聖的事業,將廚德重於廚藝的觀念深植未來餐飲人的心中,是他想追求的人生目標。


  在因緣際會之下,廖教授有機會受聘到日本學習雕刻拼盤。回到台灣之後,他仍繼續進修,並先後在海內外大小獎項中屢獲佳績,甚而受聘承辦國宴。成功的背後,其實是不斷失敗,再爬起繼續努力的結果。廖教授將他「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的寶貴經驗,毫不藏私地和與會同學分享,並勉勵同學們困境中吸收教訓,永不放棄。


  演說最後,廖教授現場表演蔬菜雕刻,以蘋果精雕細琢出來的天鵝栩栩如生,同時還對雕刻蔬果挑選的問題及簡單刀工,與同學們分享。這場兼具視覺與味蕾挑動的美好饗宴,就在現場同學驚呼連連中畫下完美句點。


 
 
抗癌鬥士李秋涼談「吃出健康 吃出愛」
                        文‧圖/日四技資工系三A 楊永輝同學

李秋涼女士演講照片  民以食為天,食物對人類來講是一個不可獲缺的必需品,它不僅提供活動能量,也是我們獲得快樂健康的來源。吳鳳技術學院4月21日號邀請李秋涼女士到校分享她一生艱辛的路程與用勇氣和生機飲食對抗病癌的心路歷程。


  李秋涼女士出生於台南縣六甲鄉,家族裡的人平均壽命較短。李秋涼女士樂天知命地說:『我們家人都比較短命。』因為烏腳病的因素,使得李秋涼女士摘除了膀胱子宮,親身的經驗和以前當護士時見過相當多的生與死,使得她有著不同於別人的人生觀,她說:「經歷驚濤駭浪後覺醒,如果還有生命,寧願做死,也不願病死。」


  在患病的過程,因為接觸不少另類的療法,也接觸到生機飲食的觀念,她說過:『人生就像溯溪一樣,溪水碰觸你的就過了。』人生的多變無常,猶如溪水一樣,在你不知覺的時候,悄悄地走過、也悄悄地在你的人生引發波濤駭浪。李女士以她人生的真實故事,讓學生們明瞭,生機飲食並不是在生病的時候拿來治病的;她認為從小建立健康的飲食觀念,預防勝於治療。


  「心存善念,給自己最好的啟示。」她說,在她跟病魔抗爭的路上,生機飲食帶給她一線生機,而宗教則為她注入活力,讓她在逐漸治癒的過程中,也發起幫助別人的心願。病癒後,她開始四處推廣生機飲食,將生機飲食推入了年輕人的生活,研發出色香味具全的健康飲食,改變一般大眾對於生機飲食那種難聞、難喝、澀且苦的不好印象,也教導民眾精緻食物的害處、如何分辨食物好壞,及廚房烹飪器物導致的病變。她說:「顧好廚房,不要顧病房;顧好水,不要顧藥水。」也希望飲食不在多而要精。以雞蛋來講,一星期吃三到四顆已綽綽有餘,若吃過量真得會“完蛋“。


  現代文明病處處可見,除了生活壓力,生活習慣的不良也是主要原因。李女士希望同學們養成早睡早起,順著生理時鐘作息,並且示範生機蔬菜湯的製作,在座的同學試喝過紛紛表示讚賞。以「生機」換取「生機」,這就是蔬菜水果對人的重要性,也告訴大家,想吃的東西少吃點,不想吃的東西多吃點,這就是健康的撇步。
 
 
舞動青春.吶喊生命
                  文‧圖/飛翔的心社團公關 日電機系二B 陳福壽同學

  吳鳳技術學院學生社團「飛翔的心」於5月2日、3日,在學輔中心劉俊良主任及「飛翔的心」指導老師陳麗媛帶領下,前往曾文水庫-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辦為期兩天一夜的「為生命吶喊,舞動青春之『自我成長營』」,活動共計80位學員參加。藉由這次活動,我們感受到吳鳳學生認真活潑、天真可愛的一面;活動期間所有可能遭逢的狀況,我們「幸運地」全碰上了,但學員們團結一致與不放棄的態度,一一將難題克服,感動至今猶存,而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受學員們熱情感染,歡笑學習的氣氛中,大伙臉上滿是笑容。


  舉辦「成長營」,目的是希望同學們學習自我成長,現場邀請了五位講師,他們在小團體的時間裏,利用不同主題,如:生涯規劃、人際關係、自我成長、認識自我、團結力量大、溝通技巧等,協助學員瞭解自我。回饋表中,眾多學員對舉辦此類活動表示肯定,也為自己能跨出腳步,勇敢與他人相處感到自豪。還有不少同學會後貼心地對工作人員說:「你們辛苦了」,雖然只是短短一句話,卻讓我們所有疲勞盡拋腦後。學員們,你們也辛苦了,因為你們的參與,我們的生命更加豐富,謝謝你們,大家有緣再會了。成長營活動照片
 
 
黑手生活記事
                               夜四機械一A 唐士淵同學

  要從何說起呢?從兒時開始好了。


  從小我就對於四個輪子會移動的物體非常感興趣,依稀記得是五歲生日那天,爸爸買了輛腳踏車給我做生日禮物,那時的我還不會騎車,且常解體玩具,所以腳踏車就在買回來的隔天,被我這個不知道該說是有天分,還是只能說非常調皮的死孩子給拆個體無完膚。


  就在剎那時,爸爸竟回來了!看到被我四分五裂的車,他沒責怪我,只淡淡對我說:「洗洗手,吃飯了」。晚飯後,爸爸幫我把車拼裝回去,但我「惡習」不改,在那次之後,還有無數次的「分屍慘案」陸續上演。從這,應該看得出我有些黑手天份吧!


   這是我這個渺小又沉默的黑手的童年。中學後,可能是因為鄰居大哥的關係,我開始接觸車子;但連皮毛都不懂的我坐在大哥車上,在發動車子那瞬間,猶如天雷勾動地火般,一發不可收拾。天啊!我竟然愛上了車子。從那以後,我每天處心積慮地想要更進一步認識它,但所學還是很有限。一直到高一,有天爸爸問我想不想學車,我二話不說立刻答應。從那時開始,放學後就是我的黑手補習時間。一開始每天都帶著愉悅的心情去學習,但就在升高二後的暑假,學習開始走調、變質了,我不再愉悅,學習時也提不起絲毫興趣,取而代之的只有無盡地疲憊、絕望。每天像行屍走肉一般,沒意義地活著,這是從未踏入社會前,小男孩心中的無奈。


  我的工廠離家有九公里遠,每天放學後就是上、下班,原本美好的高中生活被自己單純、稚氣的想法搞砸了,「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也不具備的情況下,學業差點荒廢,技術也沒學到;或許是心急,也或許是還未認清社會現實,青春少年的夢想本質未變,但仔細反省,是自己的心態變了,且那時也未曾認清自己的本分,直到進入大學也就是現在,不敢說我有多努力,多守本分地在工作,但至少我知道該以什麼樣的工作態度做事,夢想暫且不說,專注於工作本身就是我一直想要的,我還要抱怨什麼?向老闆學習,不僅學他的技術,從中我更體會到謙卑的意義、打掃則是學習如何打理店面,而整理材料與如何倉管有關。


  天大、地大一定有我容身之處,挫折是學習改進的好事,磨練是成長茁壯的必經之路,換個觀點,換個想法,人生會活的大不相同。


   每當在我的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往往總是想逃避,母親始終給我支撐下去的力量;每當我無所適從時,父親總會點醒我得堅持下去。有父母的支持再怎麼辛苦都能學下去。「學車無師傅,唯有勤才是本道。」這是師傅教我的,有感於這些關愛我的親友師長,相信有朝一日,我的夢終會實現。秉著「吃苦當作吃補」我想很快我的夢不再是夢,雖然話說得早了一點,但相信這些信念會讓自己更單純專注地學習。媽說「凡事往好的方面想」,我想是對的;「形勢比人強」,爸您話中的哲理,現在我終於稍微能體會了。不管如何,堅持下去就對了,為了爭一口氣,雖不曾做過什麼大事,至少要實現從小的夢想。為了這些我想往後會有更多需要克服的困難,但我並不畏懼,因為現在的準備是為了未來儲存能量,而我已準備好迎接當下所有挑戰,並決心努力地走下去。
 
   
電話:886-5-226-7125 地址:62153 嘉義縣民雄鄉建國路二段 117 號
Copyright © WuFeng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