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前期電子報
99年11月18日 發行 第 21 期 發行人:蘇銘宏
標題圖片教與學
 
傅木龍博士導師會議演講節錄(二)

懂的低頭才有飽滿的果實
四技幼保二B魏芯瑜同學整理

教育家劉真先生曾說:「敎育孩子之前,自己得先以身作則。」身為教師的我們究竟該怎麼敎,才能讓學生步出校園前,成為堅強有自信的人?

據報導指出:「出社會,若老闆對你工作不滿意,而你的頭抬得高高的,結果是萬箭穿心;懂得低頭,跟老闆說我還學的不夠,願意再努力看看,那麼任何地方都會受人歡迎。」

一位畢業生寫信回母校說:「校長,我最近去應徵工作,在所有面試的人當中,這其中不乏台大、清大等明星學校的學生,而我是唯一一位被錄取的人。」學生接著分享:「與老闆對面而坐,老闆要我問他一個問題。明星大學的學生問老闆:『待遇是多少?未來有多少升遷的機會?』但是我的問題很簡單:『老闆,我可以為公司做什麼?我還可以再學習什麼?』老闆聽完我的問題後,直接說:『歡迎你到我的公司來。』」

各位老師,同樣的情境,我們的孩子問的問題會是什麼?如果只關心自己的薪水,只在乎自己升遷的機會,這樣的人無論身處何處只會自我毀滅;而我們教育裡面缺的是這一塊!

教育工作者在生命當中留下痕跡的,不是那些光鮮亮麗的頭銜,除了我們辛勤耕耘的學術成果外,我們是否點燃孩子的生命?是否讓良善的種子不斷傳播出去。

 
 
學習知識 或是 學習智慧

哈彿大學校門口寫著:「為增長智慧走進來;為服務人民走出去」

進入學校,究竟是要學習知識或是學習智慧?兩者之間有何不同?

如果要學習知識,在圖書館看兩個小時的書,一定比老師教的還多,但知識是死的,永遠學不完。我認為「進到教室應該做信念的分享,做智慧的起源,讓學生討論知識跟智慧有什麼不同。」一個大學生說得好:「知識像冬天的樹葉不斷不斷地凋零,但是智慧卻像那樹幹不斷不斷地茁壯。」當我們的孩子畢業時,他有沒有信心跨出校園?覺得自己像那樹葉慢慢凋零,還是像樹幹不斷茁壯?大學四年,外表看起來沒什麼改變,但心靈是否變得豐富非常重要。

 
 
被動學習 還是 主動貢獻

我常常問學生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進到教室,是應該學點東西還是貢獻點東西?『學』跟『貢獻』有什麼不同?」

一門課如果都是老師說,學生在台下聽,這門課大概學不到百分之二十。因為我們過往的經驗,聽過太多場演講、學過太多東西,如果沒有考試,如果沒有複習,一個禮拜後聽聞的知識開始流失。但反過來,如果讓台下的同學去說,去對話、慢慢理清他的思緒,學習效率可能提升到百分之八十。

希臘三哲之一的蘇格拉底先生曾說:「人是問問題的動物。」小孩可以問出十萬個為什麼。芬蘭是目前被認為教育最成功的國家,他們基本的價值還有教育方向是鼓勵孩子想問題、問問題、解決問題,所以我們的孩子進到教室是應該要學點東西,還是貢獻點東西?

我們大部分的孩子都想學一點,結果是什麼都沒學到。因為學一點是在等待上課、等待老師說、等待作業、等待考試、等待學期的結束。這樣的學習基本上是比較消極、被動,而他所學到的東西也應該是比較片段、零碎的。但是如果他想貢獻一點點,一定會針對這門課主動去收集資料閱讀,一定把問題記錄下來,他也一定很期待上課,因為學問是靠問出來的,他一上課就想發問,並且把大家不同的意見重新整理,理出新觀念,再不斷傳播出去,這就是貢獻的過程。

 
   
電話:886-5-226-7125 地址:62153 嘉義縣民雄鄉建國路二段 117 號
Copyright © WuFeng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