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時代,拍攝影片不再像從前得扛著笨重的器械,一般人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都已具備拍攝短片的功能,只要你願意,隨時都可以將周遭生活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吳鳳科大校園裡就有個擅長從鏡頭觀察人生,用影像娓娓訴說生命美好的拍片高手--李坤城同學。
目前就讀於本校應用數位媒體研究所二年級的李坤城,世新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畢業後,曾在稻田電影工作室工作。2010年起,先後參與台北市勞動局、嘉義縣〈市〉政府、公共電視等舉辦之大小比賽,以「平凡的生活就是奇蹟」、「小美向前走」、「嘉有遠朋,賓至如歸」、2011『管樂城市 美麗「嘉」園』MV、「2011希望與重生-莫拉克風災影像」、「快樂志工-水田阿伯」等作品展現他對生命的深情關懷。2013新北市就業歧視微電影競賽,更以取材自周遭同學的生命故事「鳳凰落業」榮獲學生組第一名。
發揮專業 善用媒體的正面作用
數位媒體時代,電視、電影、網路二十四小時持續以文字、聲音、影像進行資訊的播送,它可以淪為競相追逐羶色腥八卦競技場,也可以在取捨時少一點負面思考,多一些人性的光明與溫暖,以實際行動傳播正面能量。因為看過許多偏頗不盡客觀的媒體報導,李坤城在嘉義社區大學的素養課程中,甚至期待學員能夠關機,去做一些比看電視有意義的事,這對學廣電出身的他而言,心中是有許多矛盾!後來從公共電視紀錄觀點及公民新聞報得到啟發,李坤城想到在地發聲,這也和最近政府機構一直想透過影像培訓,能夠讓社區民眾主動用影像來發聲,使「媒體近用」落實。在各類影片中,李坤城特別鍾情於紀錄片的製作,這除了是受大學導師和後來吳乙峰老師的影響外,主要原因是紀錄片較之其他再現、再製的影片,更貼近真實人生。
用影像說生命故事
李坤城很感恩,也覺得自己很幸運,畢業後不必像留在台北電視台工作的同學一般,迫於收視率,得製作吸引觀眾收看的電視節目,極盡搧情、血腥、暴力之能事。在一個同時從事社會福利事業的醫療單位工作,他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看見社會邊緣弱勢族群的機會;這裡有小時因颱風天,被樹壓傷而截肢的傷殘者、家境清寒,卻仍不放棄實踐創業夢想的樂天人士,也有大學畢業投遞了20幾封履歷全都石沉大海的青年,無論他們是新住民、身心障礙朋友,或是送餐志工等,這些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物,都曾遭逢生命的苦難,他們擁有的社會資源也許不豐厚,但他們總能定睛於自己所擁有的,知足並樂於分享所有的,貢獻所長,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愛心不分族群,也不分老幼,在他們身上徹底實踐了。李坤城從這些小人物身上理解:「富有」不是你有多少錢、開什麼車、住什麼房子,而是用有限的資源,創造錢也買不到的生命價值。
賈伯斯曾說過「生命追尋的是什麼,夠用的財富之外,就該去追求更重要的東西,也許是感情,也許是藝術,是夢想。」只有記憶中沈澱下來的純真感動,以及和物質無關的愛和情感,才是真正的財富。因此現在李坤城的創作題材,都以身旁的弱勢族群為主,偶爾因為經濟上的需要,才接一些比較商業性的製作。
無形的財富
以往獨立製片的過程,李坤城是再獨立不過了:導演、攝影、燈光、腳本……全都自己來,在需要人手時,總找不到可以一起奮戰的伙伴。但是2013年甫獲新北市勞工就業局青睞的「鳳凰落業」作品,卻是他和四、五位同學共同合作的成果,李坤城希望透過自己經驗的傳承,讓學弟妹們也能夠在畢業進入社會之前,先了解媒體的工作是什麼,甚至畢業他們也不用煩惱,已有一技在身,而這也是他在吳鳳兩年的學習生涯中,論文以外能夠留下的無形財富吧!「鳳凰落葉」後,他展開了一連串的拍片學習計劃,藉著拍攝紀錄片、音樂會活動、婚禮攝影、微電影競賽、寫劇本投公共電視學生影展(持續進行中)的各樣活動拍攝製作,來帶學弟妹們,透過實際拍片,將實務與課堂理論具體實踐,教學相長。
採訪最後,李坤城舉吳乙峰老師兩小時紀錄片實際是由一千多小時的帶子剪出,和自己當年在稻田電影工作室抬便當、當司機的經歷,勉勵學弟、妹們不要怕苦,從最基礎的小事做起磨練自己。現代影視器材取得方便,拍攝記錄一點也不難,只要有心學習,敞開心胸從關心身邊的親友開始,勇敢跨出腳下的那一步,與被紀錄者產生共鳴,你也會有想深入追尋的拍攝動力。
註:吳乙峰老師,曾創立全景傳播基金會,作品「月亮的小孩」、人間燈火系列、「生命」紀錄片導演,曾任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副教授。